当前位置: |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 >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 国际项目 |
9月8日,当多瑙河畔的暮色染上项目营地的窗棂时,乌日策绕城公路项目营地的会议室内正流淌着温暖的人文气息——一场以“语言为桥,文化为舟”的塞尔维亚语培训拉开序幕。不同于传统的技能培训,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语桥连心”计划,将语言学习化作丈量中塞文明的标尺,让全体中方员工在字母与音节的探索中,触摸巴尔干半岛的文化脉搏。
在项目建设的钢筋水泥之间,人文交流的需求早已悄然生长。当中国工程师用手势比画着解释施工图纸,当塞尔维亚工友笑着递来一杯rakija(当地烈酒)时,语言的隔阂与文化的差异曾像薄雾般笼罩着协作现场。如今,培训课桌上摆放的不仅有塞尔维亚语教材,还有员工们自发收集的当地民俗画册——课程设计别出心裁地将工程术语融入市集对话场景,把语法练习与传统民谣吟唱结合,甚至在每周设置“文化分享夜”,让塞方员工讲述乌日策城堡的历史传说,中方员工演示书法与茶道。
“记得第一次去当地建材市场,一句‘dobro jutro’(早上好)让摊主眼中泛起光亮,那份善意至今难忘。” 项目经理吴时光在开班致辞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语言不是工具,而是打开他人心灵的钥匙。当我们能说出‘hvala’(谢谢)时,回应的不仅是微笑,更是文化的共鸣。这次培训,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如何说’,更是‘如何听懂对方话语里的温度’。” 在热烈的掌声中,不少员工翻开笔记本,在扉页写下“用语言拥抱另一个世界”的誓言。
培训教室里,年轻工程师王军正跟着塞语老师模仿“krstači”(十字路口)的发音,黑板上用中文标注着“公路”与“民心”的对仗词组。“上周有位当地老人来咨询施工进展,我只能听懂‘kuća’(房子)这个词,他却拍拍我的肩说‘慢慢来’。”王军正眼中闪着光,“现在我想快点学会‘放心,我们会保护好您的花园’这句话,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在修路,更在守护他们的生活。” 这样的学习动力,让课堂充满了双向奔赴的暖意。
暮色渐深,培训教室的灯光与远处施工塔吊的指示灯交相辉映。这场以语言为名的人文之旅,正让中塞员工在西里尔字母与汉语拼音的碰撞中,读懂“一带一路”最本质的内涵——不是冰冷的工程数据,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当三个月后学员们能用塞语问候街角的面包师,能听懂工地旁咖啡馆里的民谣时,乌日策绕城公路将不仅是一条交通干道,更会成为一条镌刻着文化理解的心灵长廊,让中塞友谊在砖石与语言的双重浇筑中,生长出跨越国界的生命力。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