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漫卷云岭路 红河彝乡筑堡垒——五局红河州党支部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来源:实业总公司 作者:陈奕欣 摄影: 陈奕欣 时间:2025-06-27 字体:[ ]

在云岭大地的红河之畔,五局红河州党支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度融合,通过“文化交融、企地共建、为民办实事”三大举措,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特色党建升级版”,让党旗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征程中高高飘扬。

文化上交融互鉴,共筑“红石榴”家园

民俗节庆里的同心密码。2025年农历正月初八,晨曦微露,建水县普雄乡早已沉浸在喜庆氛围中,哈尼族一年一度的“祭龙节”即将拉开帷幕。五局红河州党支部的党员、团员们迎着寒风,驱车数小时,满载着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慰问物资抵达这里。

天刚蒙蒙亮,党员们便热火朝天地将物资从车上卸下,“大家加把劲,咱们早点把东西送到乡亲们手里!”党支部书记在现场指挥着,村民们也纷纷前来帮忙,欢声笑语回荡在村落间。

随着太阳缓缓升起,“祭龙节”正式开始——哈尼族同胞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唱起欢快的歌曲:“欢迎你们来做客哟,喝口米酒唱支山歌;踮起脚来把节过呀,彝家小伙壮如山哟......”悠扬的歌声中,党员、团员们与哈尼族同胞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特色美食,共话家常。

铓鼓声声,节奏激昂,党员们跟着村民的步伐,笨拙却认真地跳起舞蹈。舞蹈间隙,党员们向村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利民措施,从教育补贴到医疗保障,一一耐心讲解,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称赞。

伴随鞭炮声,锣鼓、唢呐、铜镲响起,这山间“交响乐”中,传递着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寄托。这场民俗节庆,不仅是文化的交融,更是心与心的贴近,让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建筑肌理中的文化对话。4月,春光明媚,红河州党支部组织少数民族员工走进位于建水县城西的团山村,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云南汉彝风格融合建筑的典范。

在村民讲解员的娓娓解说声中,少数民族员工们了解学习团山民居依山而建的智慧——传统民居以天井为核心建筑房屋,“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成为了云南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壮族青年小罗呢喃着张家宗祠里篆刻的古训,将朴实厚道的历史训诫写入笔记本。

村中央的晒谷场正热闹非凡,当地“晒个秋”民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金黄的玉米、赤红的辣椒在竹编簸箕里翻滚,色彩鲜艳夺目,党员、团员们也加入其中,手持簸箕,有模有样地学着村民将农作物铺陈开来。

“通了高速以后,旅游的人也变多了,我们村的旅游业越来越兴旺!闺女的餐馆一到旺季都忙不过来咧!”得知大家是来自建(个)元高速的工作人员后,一旁的张大爷满脸笑容,兴奋地分享着村里的变化。

此前团山村的村民收入以种地为主,建(个)元高速通车后,交通便利了,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抓住机遇,纷纷开起餐馆、客栈,出售草编、绣花鞋等特色手工艺品。

村民笑谈声中,青砖黛瓦之间,党员们看到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锦绣画卷,也深刻体会到交通发展对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

银发关怀中的传统守望。民俗节日“矻扎扎节”来临之际,红河州党支部前往建水县普雄乡两河岔村,开展关爱少数民族老人活动。

两河岔村的老人们大多土生土长在乡村,见证了村子的变迁,感受着时代的发展。党支部精心为哈尼族老人准备了适宜当地气候的夏季凉被等慰问物资。一走进村子,党员们便亲切地握住老人们的手,嘘寒问暖:“大爷,最近身体怎么样?”“大妈,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党员们了解到,随着乡村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养老补贴制度等让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咱们云南好地方。现在政策好,我们日子也越过越舒坦!”一位哈尼族老人感慨地说。

党员们还得知,老人们闲下来会帮民族花灯班的演员、演奏员做些服饰,大家热热闹闹地一起干活、拉家常,日子也不孤单了。

“我们也想参与民俗文化传承活动中,尽自己的一份力,用‘小力量’贡献‘大温暖’。”党员们纷纷表示,同时,党支部计划加强引车上路工作,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游客前来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在助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提升当地知名度与影响力。

地方上加强共建,推动互嵌式民族团结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红”助力“文旅热”。2025年3月16日,云南省泸西县“阿庐旅游节”盛大开启,红河州党支部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号召,投身节庆服务一线,以热情与专业为活动注入红色动能,保障活动顺利举办、提升游客体验。
         阿庐旅游节是泸西县特有的传统文化节日,经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泸西县的一个重要习俗,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红河州党支部的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承担起会场布置、游客引导、秩序维护等多项任务。

搭建舞台、布置展区、确保活动物资精准到位......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分驻景区入口、非遗展区、美食街等关键点位,为游客提供路线指引、文化讲解、应急帮扶等服务,累计解答咨询200余次,协助处理突发情况2起, 全流程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我们每天要走近2万步,但看到游客满意的笑容,就觉得特别值得!”活动期间,志愿者们日均服务时长超10小时,其高效、专业的服务赢得主办方和游客群众的一致好评。  

“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少不了各单位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尤其是运营红河州党支部的志愿者队,每次你们都最早来到,最晚离场。”泸西县委社会工作部的李阿姨笑着对红河州党支部志愿者们发出赞扬。

志愿服务有广度、有深度,红河州党支部持续加强与当地文旅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企地共建”机制,以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文旅融合与地方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传承践行雷锋精神,履行社会责任“更多、更优、更好。”

2025年雷锋月期间,红河州党支部联合共青团个旧市委、属地企业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往个旧市聚众物流园区,慰问辛勤工作的快递从业青年。

红河州党支部贴心为快递从业青年们准备了医疗应急包、水果、矿泉水等物资,传递出对他们辛勤工作的感谢。

结合工作实际,团员代表钱楠为快递从业青年们讲解了安全出行基本原则、安全装备、应急处理流程等,全方位讲解交通安全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与互动问答,提升快递从业青年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活动还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快递从业青年心声”,以便后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雷锋精神在此刻焕发出新生机,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生活上为民办事,建成守望相助“大家庭”

党旗飘扬在助农一线,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红河州党支部坚持把“群众需求、为民服务”放在首位,根据建(个)元高速、石泸高速沿线村落农业生产情况,把为群众办实事同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助农先锋队”,拓展服务途径。

建(个)元高速附近的龙岔村以辣椒种植为主,做好辣椒生产对于保持当地村民收入意义重大。红河州党支部的党员、团员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协助当地群众播种辣椒。大家与当地群众一起拉膜、播种、埋土,细心呵护每颗辣椒落地生根,现场交流学习种植技术,奏响春耕交响曲。

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的夏季,“助农先锋队”重点帮助年龄较高、行动不便的农户对种植的小米椒进行浇水除草。党员们为庄稼浇水的忙碌身影,成为了当地群众心中的温暖依靠。

石泸高速附近的丁合村则以各类果树种植为主,“助农先锋队”先后帮助当地果农进行了水果套袋、果实采摘等工作,极大减轻了果农们的作业压力。

“多亏了红河州党支部的同志们,不然这么多桃子我自己要忙好久,肯定会耽搁售卖的好时机!”果农李大婶朴实的话语中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

产业兴,村民富,乡村旺。自助农工作开展以来,红河州党支部累计完成约10亩耕地的各类志愿服务,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当地群众,助力少数民族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师恩情谊累结硕果。中华民族历来将“尊师”视为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红河州党支部始终重视并大力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2024年11月,红河州党支部深入普雄乡一名退休老教师家中开展慰问活动。

普雄乡地处山岭重丘,距离城区较远,教育资源短缺,在这样的条件下,马老师作为当地教育工作者坚守岗位数十年,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学子。

在交谈中得知此次探访的团员中有他曾经的几名学生,现已就职于建(个)元项目,看着成功将他们送出大山,送往工作岗位,马老师的眼中充满了骄傲。

“没有您,也就没有如今的我!”曾经的学生紧握马老师的双手,回顾他扎根讲台的动人事迹, 随后拿起扫帚与抹布,为其清扫院落、擦拭门窗。 

教育薪火,代代相传;尊师敬老,温润人心。情谊总是相互的,温暖的故事总会给人以力量。次月,马老师定制一面锦旗送至建(个)元项目,激动地感谢红河州党支部的关心与支持,“没想到退休多年,党组织从未忘记我们,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鲜红的锦旗,承载着红河州党支部与属地群众间的紧密联结与深厚情谊。

从民俗活动中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到企地共建助力地方发展;从田间地头的助农实践,到尊师重教的温暖传承,五局红河州党支部始终以“群众需求”为落脚点,做着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具活力,让各族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中坚定跟党走的信念,绘就滇南“党建红”新图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