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石小利:泵房安装的“机电巧匠”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邱文斌 摄影: 邱文斌 时间:2025-05-06 字体:[ ]

3月27日,在沙特国王港项目2号干船坞泵房移交的辉煌时刻,当安装建设者们拍手相庆时,有一个身影始终在建设者们心中挥之不去——他就是泵房机电安装的“定海神针”石小利。

“石工,赶紧的!业主等着合影呢!”工友老张扯着嗓子喊。
  “来了来了”!石小利小跑着过来,一边拍拍沾满尘土的工作服,一边笑着嘟囔:“这衣服早上才换的,咋又蹭脏了”?

石小利,今年40岁,中等身材,他从2006年上班起,历经龙马项目、云鹏项目......苏丹上阿特巴拉项目和现在的沙特国王港项目。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跨越国界。平日里,他见人打招呼总是乐呵呵的,一句 “咋样,今天又遇到啥新挑战”?总能把大家逗乐,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成了团队里的 “开心果”。可一投入到泵房机电安装工作中,他就像换了个人,眼神专注得能穿透钢铁,每个动作都透着一丝不苟的劲儿。这次,他带领团队披荆斩棘,为2号干船坞泵房按期移交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 2 号干船坞泵房项目安装建设的战场上,难题一个接一个地抛来。泵房布置的 3 台主排水泵安装精度要求严苛到极致,吊装条件复杂得像迷宫,电气施工标准又充满特殊要求,每一项都像是拦路虎。而石小利作为机电安装的 “主心骨”,愣是凭着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和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带领团队一路闯关,完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建设者的智慧与韧性。

精益求精:0.10mm/m的底环调整战

泵房3台主排水泵的安装是项目的核心任务,厂家技术要求底环调整精度达到每米0.10毫米。“石工,厂家说底环平面度误差不能超过0.10mm/m,这要求也太高了吧?咱能做到吗”? 老张盯着检测报告,愁得直摇头,“我干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么苛刻的标准”。石小利蹲在泵基旁,眯眼瞄着水平仪:“咱们自己做个微调工装,就能解决调整水平问题:底座加楔形块,用液压千斤顶微调——就像给大象做针灸”。面对这一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石小利没有退缩。在项目领导的指点下,他第一时间与主泵厂家反复沟通,将技术参数熟记于心,并创新提出“预埋工装+多层级测量”方案”:带领团队自制专用工装,配合高精度框式水准仪进行数十次校准,每项数据均经QC(质量检测)和PID(业主阿美)团队双重确认。最终,调整结果远超业主预期,为主排水泵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石。

智破吊装困局:26800公斤电机的“极限搬运”

主排水泵电机单台重达 26.8 吨,泵体更达 28.5 吨,活脱脱两头 “钢铁巨兽”。可现场正值土建施工高峰期,狭窄的施工通道堆满建材,大型吊车连车头都转不过来。望着矗立在场地中央的庞然大物,施工员小李急得直挠头:“石工,这吊车根本进不来,设备本身就是个整体体型又大,如果道路不够宽影响吊装进度”!

石小利蹲在泥泞的施工通道旁,用卷尺反复丈量空间,突然猛地一拍大腿:“借路不如造路!咱们临时开辟一条吊装通道” !他转身召集骨干成员:“老张,你带 3 个人去协调土建方腾挪材料;小李,联系第三方机构,今晚必须出路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他转头盯着测量员:“每碾压一层,马上测压实度,数据不达标就返工,没有商量余地”! 面对大家提出的成本顾虑,他目光坚定:“工期就是信誉,就算增加预算,也要确保吊装万无一失”!他积极把方案报给项目部,在征得了同意后开始实施。

施工过程中,石小利像颗钉子般钉在现场。“停!这层碎石铺设不均匀!” 他踩着满是泥浆的雨靴冲过去,抓起铁锹插进路基,“你们看,这里密实度至少差 5%,必须重新摊铺”! 有工人嘟囔:“差不多就行了,哪有这么较真的”。 他当场板起脸:“吊装 30 吨设备,差一毫米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今天谁偷工减料,明天就别想在我这干活”!

吊装当日,波斯湾的海风裹挟着沙尘呼啸而来。石小利举着对讲机的手被晒得通红,却始终纹丝不动:“主臂仰角 75 度,慢放吊钩!注意!左侧履带距离路基边缘保持 50 公分!” 当电机平稳落在基础座上的瞬间,他长舒一口气,才发现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业主阿美工程师激动地冲过来,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China engineer, amazing! This is real Chinese speed”!(中国工程师,太棒了!这是真正的中国速度) 石小利笑着擦了把汗:“这不算啥,咱们说好了交付日期,就一定说到做到!”

攀登电气施工“立体迷宫”

泵房桥架敷设跨度极大,最高点+3米,最低点-9.4米,上下落差超12米。按照阿美要求,11米以上脚手架必须由阿美批准的第三方专业公司设计,这无疑又给施工进度带来挑战。

“时间不等人,咱们得主动出击”! 石小利二话不说,他直接参与到和第三方公司的沟通中。他带着详细的现场资料,一项一项地向对方说明情况:“这里空间有限,咱们设计的时候得考虑施工便捷性,同时还要保证安全”。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见解,他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在他的努力下,第三方公司仅用2天就拿出了设计方案,为电气施工抢出了宝贵时间。

面对海工建筑特殊的防腐蚀、防爆标准,他带头研读规范,“这些规范就是我们的‘武器’,只有吃透了,才能打胜仗!”他边看边说到。 他还主动联系业主PID 团队,把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验收难点列成清单,一项一项沟通解决。“这个防爆接头的安装,咱们再和业主确认下细节,确保万无一失”。最终,他将验收难点逐一化解,最终使泵房电气系统的安装工作通过了业主PID的验收,使泵房电气系统优先具备了调试条件。

匠心筑梦: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造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泵房上,石小利站在顶层,望着波光粼粼的波斯湾。这时,手机响起,传来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你打败的那个‘钢铁怪兽’长什么样呀?我好想看看!”

他嘴角上扬,笑着按下视频通话,镜头缓缓扫过巍峨的泵房:“宝贝你看,这就是爸爸和叔叔们一起‘驯服’的‘钢铁怪兽’,它可是中国工程师送给大海的礼物哦!等爸爸回家,给你讲好多好多这里的故事……”

从毫米级的精准把控到万吨级的艰巨任务,石小利以专业与创新生动诠释了 “中国工匠” 的深刻内涵。他常说:“海外工程无小事,每个细节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咱们得把活儿干得漂亮,让世界看到中国品质!” 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在 “一带一路” 的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传奇。

2号干船坞泵房的圆满移交,不仅是全体建设者六年奋斗的结晶,更是水电五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体现。以石小利船坞泵房安装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用专业能力诠释工匠精神,用实干担当铸就中国品质,在波斯湾畔续写着中国安装的新篇章。



【打印】 【关闭】